2011-11-16

90%的藥都不能吃:日本權威名醫教你打造一輩子不必吃藥的身體


(索取耳穴保健相關資訊)


最好的醫生是不開藥,如果一次開了五種以上的藥,小心,你可能遇到了蒙古大夫!
  最好的身體是不吃藥,藥吃得愈多,小心,你的自癒力就愈低,更容易生病!

  美國每年有10萬名沒病沒痛的人因為藥物副作用而死!高踞死亡排行榜第4名!從今天起,請讓自己免於這種風險。
  現代人太依賴藥物,疼痛的時候馬上吃止痛藥,腸胃不舒服就吞腸胃藥,感冒的時候急著去看醫生拿藥,更別提有很多人是長期吃藥,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以及為失眠或憂鬱症所苦的人。
  現在岡本裕醫師要大聲警告:90%的藥都不能吃,因為藥物就等於毒物!很多藥只是暫時緩解症狀,其實根本不能治病,長期吃下來只會讓你的身體愈來愈糟!
  降血壓藥可以降低罹患心肌梗塞的機率,但整體來說卻反而提高了死亡的機率,因為血液循環變差,養分的吸收和廢物的排泄也會停滯。
  長期吃安眠藥,負責免疫的淋巴球等於一直處在「爛醉如泥」的狀態,結果壽命就會減少。
  但是明明身體就有病痛、不舒服呀!這時候該怎麼辦?岡本醫師在這本書中就要告訴大家:
  不再需要藥物的運動法,譬如三十次深呼吸。
  不再需要藥物的飲食法,譬如一週一次不吃午餐。
  不再需要藥物的睡眠法,譬如小腿按摩。
  不再需要藥物的壓力處理法,先檢查有沒有飲食過量。
  針對長期吃藥者,岡本醫師更提出了「四個星期法則」終止你對藥物的依賴,以及指甲按摩法、熱冷水澡、易筋功等等,讓你在短短三個月內就能變健康。
  打造不吃藥的身體,其實就是讓你的身體恢復原本的狀態。而身體原本具有的自癒能力,其實就是最好的醫生!
作者簡介
岡本裕
  日本頂尖腦神經外科名醫,畢業於大阪大學醫學部研究所,畢業後長期進行以癌症為主的臨床研究之後,發覺現今的醫療觀念和做法都已走到極限,於是辭去了臨床醫師的職務。之後成立「e-診所」。主要提供癌症、慢性疾病等的醫療與諮詢。
  岡本裕醫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廣不吃藥的生活,看診也盡量不開藥,不僅治好無數患者,更讓許多藥物上癮者重新開始健康生活。同時更勇於挺身揭開醫師、政府和藥廠形成的共生關係、並長期灌輸民眾藥多吃無害的錯誤觀念。是日本著名的良心醫師。
  著有《90%的病自己會好》、《90%的病自己會好2: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90%的醫生都誤解癌症》等書,以自身豐富的診治經驗告訴讀者,調整生活飲食習慣,就能大幅改善身體、提高免疫力。其所提倡的觀念與做法受到讀者的相當的肯定與推崇,不僅是日本的名醫也是暢銷作家。

補錯了,更傷身:體質不一樣,養生大不同


(索取耳穴保健相關資訊) -

自序/他山之石 可以攻錯--楊世敏  

中醫書籍近年暢銷,這現象反應社會大眾對於中醫的迫切需求,以及渴望透過具體簡單的操作手法(如:敲膽經、按摩心包經、刮痧、腳底按摩、拉筋拍打……等)來尋求個人身心的健康;或許也透露出一般民眾對於西醫療法的質疑與省思。  

我們驚訝地發現:
當代西方醫學對於現今日趨普遍的重大疾病、罕見疾病以及種種慢性疾病的治療,其實多半束手無策,

例如:
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必須終其一生服藥控制;而腎臟病患者最後的指望也只能依賴「洗腎」來維持生命的基本運作。
至於癲癇、憂鬱症、老人失智、腦力退化、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西醫療法恐怕連「控制病情、使之不惡化」都很難做到,更遑論是讓大家聞之色變的癌症了。  

但是,置身西元二十一世紀,古老而傳統的中醫療法真能提供我們實質有效的健康藍圖嗎?再者,是否只要我們按圖索驥,就能找回身心的安樂與康泰?  

其實中醫可以做得更多且更好  
是的,這是真的!雖然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現代人對於中醫的了解,大抵停留在坐月子、調月經、冬令進補、小孩轉骨、豐胸、減肥、痠痛、以及腎虧症候群……等;但其實中醫可以做得更多且更好,它能夠使久治不癒的癲癇不再發作、使該截肢的糖尿病患者救回手腕、使腦水腫的胎兒恢復正常、使昏迷的病人甦醒如常人、使洗腎兩個月的病人不再洗腎……。

何以中醫能夠治療這些疑難雜症?
要尋求合理之解釋,只有回歸真正的傳統中醫理論基礎,才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尤其現今坊間盛行諸多看似有效但卻似是而非的養生祕訣與醫療手法,一般社會大眾究竟該如何判斷與取捨,才能真正具體達到改善身心的目的呢?

此即本書出版的一大使命。  
誠如大家都說跑步有益健康,但對於心肺功能不足或慢性膝蓋關節退化的患者而言,無疑是更大的傷害。  

又如:
很多人相信生機飲食可以遠離癌症;然而,何以我們仍然不斷看到癌症患者當中有不少人其實長期食用生機飲食?  

再如:
時尚流行的養氣人參產品被媒體過度渲染成可以用來預防或治療「爆肝」,每天灌下一、二瓶後,有恃無恐,繼續熬夜加班拚經濟。
但其實台灣多數的B肝或C肝患者,卻極可能因長期服用此類飲品而使病情加重。  建構適用於自己身心狀態的健康方式  

上述個案都證明了「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危險。
其實,相同的養生祕訣與醫療手法用於不同的人身上,會產生不同的反應與效果。  

因此,我很希望透過這本書,從中醫學理的角度來分析每一個真實的病例,讓讀者可以從中建構出一套適用於改善自己身心狀態的具體模式,並透過一些簡單有效的操作手法來尋求並維持真正的健康。也祈願本書所有的讀者都能從別人的生命經驗中,學習到讓自己過得更好的生活智能。 

===============================================================
目前國人普遍存有「吃中藥太慢,吃西藥或成藥治感冒比較快好」的觀念。
在此並非抨擊西方醫學,也不是阻止各位讀者服用西藥治療感冒,而是要說明「不要存有服用特效藥快速治病」的觀念。

特效藥通常是劑量較重、藥力強大又專門的藥品,而且對病毒而言具有「通吃」的普效性,也就是說,能有效抑制多種類型的病毒或細菌,所以是強力的藥物,因此才能達到「一天見效」、「一包見效」的藥力。  

但是服用這些特效藥後,尤其是治療鼻病的特效藥,副作用不小,我的臨床經驗,許多小朋友是在服用過治療鼻病、感冒的特效藥之後,有機會產生癲癇或智力、成績表現變差的症狀,而且經中醫脈診之後,發現這類小患者的膻中穴阻塞,進而影響腦絡,產生腦部放電不正常現象,而有癲癇的症狀發作。  

原因在於上焦的膻中穴區是「宗氣」之所聚,學理是「膻中為氣海,喜樂出焉,通腦絡,運宗氣」。
根據學理能發現膻中區之於上焦的重要地位。
膻中穴區就位在兩乳頭連線中心點的心窩處,人在情緒上有所反應時,就會下意識地觸摸胸口,例如感到開心或是難過時,就會產生觸摸胸口的動作,這也是「理氣、順氣」的直接反應。

過服特效藥、過服冰品、心情憂鬱或大怒,都可能會導致膻中穴阻塞,間接影響心肺功能、腦絡氣血的順暢。  

切勿人云亦云盲從試藥,避免以身試毒  

其實,並不是只有吃西藥才會如此,不分體質亂吃中藥補品或營養食品,一樣會造成經絡的阻塞。

只要是不適合自己的食品、藥品,誤服之後,都會造成阻塞。某些產品雖號稱有所謂的排毒功效,但是在體質不合的情形下,就是會發生問題。  

例如前一陣子流行的「山竺萃取液」在美國研究發現,治療關節疼痛極其有效,但是該項產品就不太適合在東方米食文化下長大、或長期食用生機飲食或茹素的人食用。

因為歐美人的飲食習慣是以肉食為主,所以先天上就養成熱性體質居多,服用性寒的山竺萃取液,正好得以平衡體質。所謂「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相較於腸道較為乾淨的素食者,再喝下性寒的飲品後,身體一定會降溫,轉成虛弱體質。
曾有一長期茹素的患者原本想要藉此飲品來活化關節、治療疼痛,經我診斷他的體質後,非常不建議該患者食用山竺萃取液,但該患者身邊的人卻不斷告訴他一定要試試看。

在一傅眾咻的情形下,這位患者就每日喝一至兩瓶山竺萃取液,不料下場卻變成膝蓋關節疼痛加劇,甚至只能臥床,完全無法下床行走。  

事實證明,亂吃不適合體質的食品、藥品,不僅會產生與期待相反的結果,有時病況加重到連自己一開始都想像不到!
我真的是要苦口婆心地奉勸各位,千萬別盲從,別以身試藥,這其實與以身試毒並無二致! 

===========================================================

【奇症一】  
A.女士,七十多歲,身體健康欠佳,近年體能衰退很多,西醫診斷為「糖尿病累及多重器官病變」。她來門診求醫時,全身無力,只能坐輪椅,閉著眼睛不想張開,大小便略失禁,家人形容她「有如風中殘燭」。  

我檢查看到她的舌頭顏色淡紅,舌苔白滑,脈沉軟;把脈下指六菽之重的地方,是心經脈氣之位,發現細有風(脈象為細脈兼有風脈;風脈指脈象中有外來的風邪侵入經絡),診斷為氣血陰陽俱虛,夾有風邪,開立科學中藥的補藥--生脈散、八味地黃丸、羌活、蒼朮等藥加減方。  
服藥三個月後,她能自行騎腳踏車在村子裡閒逛,親友無不嘖嘖稱奇。
這是「虛則補之」而致平衡。  

【奇症二】  
B.女士,六十多歲,罹患糖尿病數年,長年服用西藥控制血糖卻成效欠佳,近幾個月,下肢潰瘍而膝以下皮膚發黑,瘡口不收,西醫警告家屬要有截肢的心理準備。

來診時,無力、肢難行而坐輪椅。舌紅、苔黃膩,脈滑濁而澀,診斷為「濕熱阻困中焦,下肢絡脈瘀阻」。開立科學中藥,給予清熱瀉火、通絡之藥--黃連、黃柏、桃紅四物湯、川牛膝??。
兩個多月後,不僅瘡口早收、下肢也漸轉為正常膚色。
親友稱慶,病有轉機。這是「實則瀉之」而達平衡。  

動態平衡的中和之醫  

以上兩例,都是罹患糖尿病多年、照護不周而演變成重症。
一個以補藥而回春,一個卻以瀉藥而癒疾。
所以,從中醫觀點看,糖尿病不是一定該補或該瀉,更不是一味只靠降血糖的西藥來控制血糖值,而是找到失衡原因,給予適當調理而達到平衡。

這便是中醫動態平衡的具體呈現。  
我認為中醫應該解釋為「動態平衡」的「中和之醫」。
中醫的平衡,要特別強調是動態的平衡,兩個需要平衡的端點,一端是人體自我平衡維護系統,即人體質能轉換系統-「上焦舒佈、中焦運化、下焦溫化」,另一端則是食物的作用,這天秤的兩端是相互作用、雙向影響的,不單是一端牽制另一端。  

舉例來說,我們從合適的食物中攝取需要的養分,使得三焦運行和諧;三焦調和的結果,也會使我們所攝取的食物發揮良好的功效,甚至達到治療的效果。反之,吃錯食物,例如虛寒性體質又服用過量寒涼性食品,就會造成體內更為虛冷,五臟六腑就像住在南極洲一樣,冷颼颼!臟腑的機轉當然不能正常運作,久了就有病症的發生。  

就算配合適體適性的良藥,如不能同時調整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想要臟腑完全恢復正常,也不太可能,而且就會有舊病一再復發甚至加重的情形。  

雙向的動態平衡  
所以說中醫看重的是雙向的動態平衡,不管是哪一端的失重,交互的影響就是整體大亂。

現今台灣民眾對中醫藥的使用率愈來愈高,但是對中醫醫理的了解,卻不太足夠;大多數的人平時所接觸到的中醫藥印象不外是:

  • 生理期結束後喝四物湯調理
  • 小孩開脾
  • 轉骨方 
  • 坐月子喝生化湯
  • 冬令進補、薑母鴨
  • 女明星針灸豐胸 
  •  埋線減肥
  •  針灸推拿治酸痛、「竄經絡」
  •  治療「腎虧」症候群……  


這些「中醫的邊際效應」,在生活中似乎無足輕重、可有可無,但你可能不知道,傳統中醫還可以做到:

  • 使腦瘤縮小
  • 使久治不癒的癲癇不再發作
  • 使昏迷的病人甦醒如常人(例:劉海若)
  • 使洗腎兩個月的病人不再洗腎
  •  使該截肢的糖尿病患救回手腕
  •  使鼻咽癌的患者癌細胞變小
  •  使許多被西醫判定不孕症者生龍孕鳳
  •  使被西醫建議動手術的椎間盤腰椎滑脫者行走如常
  • 使許多被西醫誤診者解除病痛(例:五十肩、頭痛)……

====================================================================

觀察患者的舌頭,舌紅光絳,西醫檢查腎功能指數肌酸酐值為二.六(註),醫學中心中醫部會診給予濟生腎氣丸,毫無動靜,並未有絲毫改善。
我給予處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方,服藥後一週,大小便漸漸能順利排出,但水腫仍未消分文,生化數據也沒有變化,服藥第六?七週後、下肢突然皮開肉綻,水自內滲出。  

如此之後,陰囊及患肢便漸漸消腫,繼續服中藥至第十二週左右,左脅肋之皰疹於原位置復發出疹,我跟患者說,「勿惶恐,這是伏邪透出,病大有轉機。」  

果然水腫消退至無,肌酸干數據亦回復至一.二正常數值,後來繼續以健脾、達邪的藥調養,連續服中藥八個月後,才能恢復上學,並定時至西醫院回診,數據都正常。  

這個例子是典型因體質狀態不適合,卻又誤用特效藥的例子。
它的後果就是產生一連串與原病症看似無關的疾病,誘導醫師繼續按外表假象再次誤醫,最終就像這位年輕人,差點斷送小命。  

面對這些數不清的「醫源性疾病」、「藥源性疾病」,有些醫生卻常以「原發性○○病續發心(或腎)衰竭」為病名,自我滿意地圓滿了答案,然而對病患及家屬而言,卻是永遠深沉而且無可奈何的傷痛。  

所有過錯與責任不應該全推給醫界承擔,因為民眾普遍對醫生有著「越快越好」的偽療效要求,造成特效藥濫用。所以,不是「特效藥」有錯,而是不分體質狀態的「濫用特效藥」,才是危機所在。  

試想,每天有多少人在吃帶狀皰疹特效藥,但像K男這種病例的遭遇卻少之又少!所以說,關鍵在「體質不明卻誤用藥品」。  

特效藥的過度使用,使人體對疾病的自我痊癒能力及療癒過程阻斷甚至扭曲,的確是莫名的藥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人類什麼時候會想服用特效藥?
其實就是在病症來得又急又猛、又有生命威脅的時候,這種情形又以外來的感染居多!
就拿中醫史來說,兩千多年前,東漢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文中,記載張氏家兩百多人,其中有人感染傷寒,死了三分之二人,所以他才痛下決心,博采眾方,尋求瘟疫傳病的規律,得到調養的方法: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明末清初,永樂六年到崇禎十六年,總共發生大瘟疫十九次。所以漢人的平均壽命在古代如此短暫,「戰爭不斷」與「瘟疫不斷﹂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只要全球爆發超級細菌的威脅,也許坊間就會有人開始尋找預防「XX病毒」、「○○細菌」的「×× 特效藥」、「○○配方」,因為「殺病毒」的觀念普遍深植人心。  

例如前一陣子很流行使用的一種中藥材--金銀花,一度被新聞報導具有「抗SARS」的功效,但是目前並沒有一種中藥或西藥可以真正「殺病毒」,完全是媒體炒作,利用民眾對疾病的恐懼以及對藥物功效的一知半解,經過媒體渲染,帶著「有食有行氣」(台語)的心態,金銀花就會開始缺貨了。  

明末清初吳又可的《瘟疫論》是目前第一本被承認探究傳染病的專書。書中詮釋了中醫對外來感染的看法,絕對沒有「用藥殺病毒」的概念,中醫會談「外來感染」、有外來的「病氣入裡」,但是從來不會有「殺病毒」的想法。  

如何使用中醫藥才能治療這些疾病?
首先就要有「攘外必先安內」的概念。
也就是說,與其去強調如何將病毒消滅,不如製造一個「病毒可親性較低」的人體環境。
一九九八年腸病毒七十一型在台灣大流行時,非常遺憾地,死了六十幾個小朋友。我在門診觀察發現,有某一些小朋友總是跟得上疾病流行的腳步,但是在腸病毒大流行時,這群小朋友有些罹患腸病毒後症狀反而很輕,有些甚至沒事。

如果透過體質分析來檢視這群小朋友,就能發現中醫所倡導的體質學說是正確的。  

腸病毒是屬於濕熱性的病毒,它喜歡繁殖的環境是腸子的溫度比較高、腸子的淋巴液比較黏、淋巴腺比較腫的環境。腸病毒一旦侵入這種濕熱體質的環境,就開始大量繁殖,進行比較強的複製生命週期。  

相對的,如果腸道比較乾淨,溫度比較低,就算腸病毒入侵這種體質,也會因為不喜歡這種環境而繁殖較少,患者可能會在腹瀉時,便將病毒排出,之後就能痊癒,也不會產生重症的病情。 

(更多精采內容,請詳見天下雜誌出版《補錯了,更傷身:體質不一樣,養生大不同》) 

【作者簡介】  
楊世敏/1965年生,台南人。
國立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執教鞭數年後,轉換跑道,考取第11屆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一頭栽進中醫的浩瀚學海,樂此不疲。
對於中醫學能將人體奧祕的細緻解讀透過臨床經驗的印證,感到認同並引發深究的理趣,以「法無高下,應機為上;藥無貴賤,對證方良」的箴言做為行醫準則,並以培育後進為樂。
透過演講教育民眾認識中醫,不遺餘力。目前擔任全國中醫師公會理事、屏東縣中醫師公會理事,現職明?中醫診所院長。  


謝佳珊 /1987年生,屏東人。
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
就讀高中時曾參與楊世敏醫師所帶領的中醫社團,受到啟蒙。
對生命的感動來自於平凡生活的細緻體會,期許自己能度過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人生。
目前擔任助理,積極學習。